從河南省淅川縣城出發,一路向西,坐輪渡、過丹江,便來到盛灣鎮周包養灣村。走進村里,10余個占地20畝擺佈的坑塘映進眼簾,清亮的平地泉水源源不斷涌進池中,一群群動作靈敏的鱸魚、鯽魚在池里游來游往。
一把餌料撒向魚塘,魚兒爭相躍出水面,沛興水產負責人馬景華說:“這里是坑塘泉水養魚基地,我們村泉水多、水質好,養出的魚肉質細嫩、滋味鮮美。”
“這可不是傳統養魚,我們是聰明養魚。”來到養殖監測平臺,馬景華介紹,這個平臺能智能監測投食量、溫度、病情、水質、含氧量等情況。此外,養殖需排放的尾水會通過人工濕地沉淀,檢測達標后排放,高效又環保。
盛灣鎮地處丹江南岸,黃龍河、黃水河、樵峪河三條主干河道迂回全境,水資源豐富,山地、丘陵較多,植被茂密。近年來,該鎮周灣村安身本村資源稟賦,發展坑塘養魚產業,帶動老蒼生致富。今朝,該村養殖基地共養殖鱸魚、鯽魚、草魚等7萬余尾,年產值超800萬元,帶動四周5個村300余人就業增收。
山下泉水養魚致富,山上種中藥材“生金”。
沿著郁郁青山間的彎曲山路下行,群山連綿,云霧繚繞,一個多小時的車程后,山腰間的白亮坪村出現在面前。記者一下車,稍感涼意。
“我們村海拔在1000米擺佈,氣候濕潤,山上有良多野生中藥材,以前村平易近就有上山采摘中藥材貼補家用的習慣。”白亮坪村黨支部書記田群牛說,近幾年,當局支撐發展中藥材產業,該村根據當地氣候、土質連片發展蒼術、柴胡、連翹等中藥材種植,鎮里供給技術培訓,種植戶儘管種好,剩下的加工、銷售等各環節都由當局“一條龍”服務。
正在田邊管護中藥材的田豐春說:“原來只會采,不會種,靠天吃飯。現在學會了技術在家門口種中藥材,還有人上門收購,不僅便利照顧家人,一年還能多支出好幾萬元,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今朝,白亮坪村共發展中藥材300余畝,帶動農戶80余戶,戶均年增收近10萬元。
談起魚和中藥材產業包養網的發展情況,盛灣鎮的鄉村干部如數家珍,瀰漫著幸福感和獲得感。盛灣鎮鎮長周江濤說:“我們是從實際出發,不貪年夜求新,欠好高騖遠,摸索出富有地區特點的高質量發展門路。”
不只盛灣鎮,近年來,淅川縣其他鄉鎮也各自依包養行情托得天獨厚的天然資源優勢,隨機應變念好“山川經”,把包養山川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動力,“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繪就出一幅產業新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