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廣袤的陸域、海域與漫長的海岸線是我國天然資源的關鍵組成部門,陸地和陸地的公道應用與可持續發展對于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生態系統保護具有戰略性意義。今朝,對于海域、陸域的可持續應用,重要通過主體效能區及陸地效能區劃實現。此中,主體效能區是面向我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的關鍵性軌制設計,確定了我國城市化戰略格式、農業戰略格式和生態平安戰略格式,構成了優化開發區域、重點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和制止開發區域的空間組織計劃。同時,為推進陸地經濟公道有序發展,我國出臺了《全國陸地效能區劃》,構成了口岸航運區、漁業資源應用和養護區、礦產資源應用區等十年夜陸地效能區,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供給用海保證。可是,海陸兩種國土空間的天然屬性、應用狀況存在自然性區別,同時二者之間又有空間互聯、資源互補、生態互通的特別聯系。是以,今朝在規劃治理邊界、國土空間分類、開發保護戰略、空間規劃設定等方面,陸海發展中仍存在著不對接、不兼容的現象。由此,更進一個步驟產生了陸地環境壓力過年夜、陸地資源分歧理應用等一系列問題。探討陸海統籌視角下海陸效能區的優化發包養網 花圃展戰略,有助于陸域主體效能區與陸地效能區劃更好地銜接、協調,從而緩和陸海關系,促進我國生態環境保護與藍色經濟發展。
現有研討中重要基于經濟產業效能及生態環境效能兩年夜導向,探討海陸效能分區的銜接與協調發展問題。許學工等從海陸一體化的視角對于國土效能區進行劃分,將研討區劃分為分歧的開發與保護效能區,從而分區跨海岸線聯通陸海。鮑捷等包養基于地輿學視角,構建了海陸生態環境子系統、海陸經濟子系統、海陸社會子系統、海陸之間社會-經濟-生態子系統四年夜系統,通過以上系統的統籌,優化效能區劃,促進海陸空間結構融會。李修頡等根據陸海國土包養空間各分區的實際情況,提出分級分區的管控原則以統籌陸海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活動。經濟方面,王磊認為,海陸交匯面經濟發展問題應從“二元經濟一體化”角度進手,促進要素、效能及優勢之間的彼此婚配,改變“各自為戰”的局勢,打消傳統的陸地經濟戰略和濱海陸域經濟戰略存在著彼此割裂和離散的弊病。張世英等基于陸地經濟與陸域經濟的投進產出關聯關系,認為加強陸地經濟與陸域經濟之間的關聯發展非常需要。欒維新亦認為,在基于陸地產業結構演變規律特別性的基礎上,以海岸帶為重點加強海陸產業的聯系、促進海陸經濟配合發展至關主要。生態方面,姚瑞華等基于陸海統籌原則,提出了陸地生態環境治理分區、陸海協同排放管把持度、陸地生態監管束度等重點任務。李加林等亦認為,需求從由陸向海、陸海交互、由海向陸三年夜角度出發,實現區域陸海統籌生態治理戰略。
基于以上,本文提出,基于陸海統籌視角,以海陸交匯面為海陸效能互動的主要樞紐,探討海陸效能區劃銜接協調在天然生態、經濟產業、國土平安方面的現狀與存在問題,進而提出海陸效能分區銜接協調的優化發展戰略。亦即,強調陸海關聯交互關系為科學發展原則,構成海陸聯動、配合發展的戰略路徑,從而適應國家平安需求,充足發揮陸地國土作為經濟空間、戰略通道、資源基地、平安樊籬的主要感化,同時促進海陸資源開發、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進步海陸協同發展程度。
理論框架
陸地與陸地是海陸效能分區的空間載體,而海陸之間的資源流動、路況連接、產業互動等過程,又最為頻繁地發生在海陸交匯面這一區域。本文以海陸交匯面為空間樞紐,陸地、陸地兩年夜子系統為空間載體,構建海陸效能分區銜接發展理論框架(圖1)。
海陸交匯面的3個方面
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分歧方面,在海陸交匯面這一區域,海陸之間的有機聯系重要表現在天然生態系統、經濟產業、國土平安3個方面。
天然生態系統。天然生態系統是陸海統籌的天然地輿基礎,其重要考慮海陸之間親密的生態聯系,強調陸地與陸地系統之間的連續性與依存關系及陸地與陸地生態系統之間的彼此感化,避免此中一方過度開發對于海陸之間生態均衡的壓力。這一系統中,海陸之間通過海產捕撈、水文循環、泥沙輸運、碳循環等情勢進行物質交換。
經濟產業。經濟產業是陸域、海域效能區的主要組成部門,強調陸地經濟與陸地經濟之間的親密關聯,依托資源優化設置裝備擺設及產業鏈優化,晉陞海陸之間產業的互補性與協調性,進而促進陸域、海域效能區的協調與可持續發展,這一過程中,海陸交匯面重要發生動力流動、原資料供應、淨化排放、人員流動等活動。
國土平安。國土平安重要關注海陸接壤、戰略通道、陸地資源、領海、口岸、邊境等的綜合治理,確保其平安性與可控性,是海陸效能區各效能正常運轉的戰略條件。這一過程中,海陸交匯面的海陸互動重要觸及口岸平安、航線平安、通道平安、領海權益、專屬經濟區權益等要素。
海陸交匯面3個方面之間的關系
海陸交匯面觸及的天然生態系統、經濟產業、國土平安三者之間關系,以及各方面觸及的關鍵要素如圖2所示。
天然生態系統。天然生態系統為經濟產業發展供給了需要的原資料、動力等物質基礎,是經濟產業穩定發展的主要條件。天然生態系統同時是國土的主要組成部門,包含水源、泥土、叢林、礦產等,以上戰略資源對于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生產活動開展至關主要。天然生態系統以資源與環境兩大體素為重要組成部門。資源方面,要重點推進海陸交匯面資源治理體系的發展與完美,把持當地城市開發、臨海工業等經濟活動強度,推動陸地資源可持續應用。環境方面,需求繼續加強環境保護陸海聯動機制,對于重要淨化物進行嚴格監測與管理,持續推進海陸交匯面熟態環境向好發展。
經濟產業。經濟產業是天然資源的重要開發應用往向,觸及動力、礦產、水資源等,亦是清潔動力等環境友愛型產業的發展基石。同時,經濟產業關系著國家的發展繁榮,關系著國土平安與穩定。經濟產業推動下的基礎設施建設與技術創新,是國土平安的主要支柱。經濟產業以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為基礎構成要素。現階段,我國陸地產業呈現以陸地第三產業為主、陸地第二產業為輔、陸地第一產業為主要組成部門的結構;下一個步驟,需求以我國三年夜陸地經濟圈為重點,晉陞第一產業穩定性、第二產業結構韌性與第三產業帶動才能。
國土平安。國土平安是邊地步區資源環境的平安保證,亦是產業鏈穩定運轉的主要條件,而國土自己,同時觸及陸地與陸地兩個空間。此中,陸域平安重要指領土的完全性、領土領空不受侵略。海域平安則較為復雜,觸及內水、領海、毗連區、專屬經濟區等分歧的海域權益范圍,同時亦觸及爭議海域、爭議島嶼等特別地區。此外,由于海域自己承擔著內通外聯的關鍵屬性,其資源開發、權屬劃分、地緣戰略屬性等特征對于國家主權完全、路況貿易平安、戰略物資供應至關主要。現階段,我國陸地權益中的“剩余權利”有待進一個步驟明確與完美,關鍵性海運通道平安及航線平安亦需進一個步驟關注。
我國現階段海陸交匯面銜接協調效能的特征與問題
天然生態系統
資源治理體系相對完備,但資源潛力未充足發揮
我國擁有漫長的海岸線與廣闊海域,為沿海、遠洋地帶經濟活動供給了豐富的機遇與發展潛力。海陸交匯面作為陸地與陸地交互感化最顯著的區域,亦是“社會-生態系統”的主要組成部門。海陸交匯面的地盤資源設置裝備擺設,成為我國經濟由陸域向陸地戰略推進的關鍵。今朝,基于《中華國民共和國陸地環境保護法》《中華國民共和國海域應用治理法》《中華國民共和國海島保護法》等法令法規,我國海岸帶的治理監測、海域資源應用、海島資源應用等方面構成了較為完備的體系,從而協同推進海岸帶的生態環境保護、資源公道應用及可持續發展。同時,我國多地亦結合當地實際情況,構成了多樣化的治理框架與隨機應變的創新性摸索。例如,廣東省于2021年7月出臺了《海岸線占補實施辦法(試行)》,對于海岸線占補軌制的樹立、實施、監管流程進行了明確與強化。通過海岸線占用行為貨幣化,構成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促進省內分歧地區之間的資金流動,晉陞了岸線修復行為的可行性。湛江市雷州市調風鎮坎園村、卜昌村周邊海域海岸線占補指標的勝利出讓也成為我國首宗海岸線占補指標買賣,是對于海岸線生態價值與資源價值的勝利摸索。
可是,由于城鎮建設用地、口岸碼頭、臨海工業等岸線開發應用活動的建設,原有岸線收縮,海陸交匯面的地盤資源、漁業資源面臨嚴重壓力。開發活動集中在近岸海域,近岸過度開發問題凸起,深遠海開發缺乏問題需求重視。海岸線內側的沿海城市與海岸線外側的近岸海域是陸海統籌中最直接的陸海關系,人類社會的重要開發活動也高度集中于這一區域,從而構成了近岸海域與深遠海開發不服衡、應用不服衡、發展不服衡的局勢。這一佈景下,構成了年夜規模的口岸建設、蓬勃的沿海游玩、集中的漁業資源開發,環境壓力宏大。同時,由于深遠海域水深年夜、氣象條件多變、技術難度高,深遠海域資源開發應用缺乏。深遠海域的資源潛力是以未能獲得充足發揮,深遠海可持續、多樣化開發水平無限。
海陸交匯面環境整體改良,但沿海生態環境壓力不成忽視
強化陸海聯動機制,是海岸帶治理、陸地生態環境保護的關鍵條件。《中華國民共和國國平易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摸索樹立沿海、流域、海域協統一體的綜合管理體系”“打造可持續陸地生態環境”,這為陸地環境保護供給了關鍵原則。同時,受害于我國在陸地環境保護、水淨化管理等方面的積極舉措,我國海陸交匯面陸地環境不斷改良。根據《中國陸地生態環境狀況公報》數據,2016—2022年,我國近岸海域中優良水質海域面積比例整體呈現上升趨勢,而劣Ⅳ類水質海域面積比例整體降落(圖3)。2023年10月24日,十四屆全國人年夜常委會第六次會議表決通過了新修訂的《中華國民共和國陸地環境保護法》,并于2024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該法進一個步驟強化了陸源淨化物淨化、工程建設項目淨化、廢棄物傾倒淨化、船舶及有關作業活動淨化等4類重要淨化類型的防治辦法,對于河道淨化防治、廢水排放把持、固體廢物治理等方面提出了明確的規范與治理辦法,以維護陸地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中華國民共和國陸地環境保護法》的修訂,強調了流域與海域生態系統同步管控與管理,強化了對于陸地淨化管控的整體性治理。在此基礎上構成陸海統籌的治理體系,海陸軌制銜接協調進一個步驟加強。
可是,現階段,我國沿海發展對陸地的淨化排放與生態干擾仍較為嚴重,近岸海域水質惡化趨勢尚未獲得遏制,生態系統受影響頻繁,赤潮、綠潮等陸地生態災害頻發。海域淨化中,約80%來自陸地,觸及了水淨化、渣滓淨化等。城市群擴張、工業增長、生齒增添對于水資源及生態環境帶來許多壓力,這一現象在涉海區域更為典範與凸起。我國今朝有北部、中部和南部三年夜陸地經濟圈,分別與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年夜灣區三年夜國家級城市群地輿空間上具有重合性。而上述三年夜城市群又是我國生齒密度最高、外來生齒規模最多、人員來往最頻繁的3個城市群,且生齒集聚態勢強勁。經濟、產業、生齒的高度集聚給區域生態環境帶來了極年夜的壓力,而海陸交匯面更是生態環境壓力集中的關鍵區域。以長江經濟帶為例,長江經濟帶排放出超過全國半數的廢水和1/3的廢氣廢物。廢水中含有工業、農業、城市生涯污水,觸及有機物、重金屬、氮、磷等淨化物,以上淨化物向陸地的排放往往導致水體的富營養化、藻類過度滋生,構成赤潮、綠潮等陸地生態災害。《2022年中國陸地生態環境狀況公報》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海域赤潮67次,累計面積3 328平方千米,觸及面積超100平方千米省份12個。廢氣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年夜氣淨化物通過年夜氣降水沉降至陸地中,導致海水酸化及陸地生態系統破壞,對于珊瑚礁、貝類等構成迫害。工業廢物中含有的有毒無害物質通過江河進海,亦會對海底沉積物及陸地生物構成淨化。
經濟產業
根據《中國陸地經濟統計公報》的相關數據,2013—2022年我國陸地相關產業獲得了長足發展(圖4)。尤其在2013—2019年,陸地相關產業生產總值連年上升。從總量來看,2022年,我國陸地經濟平穩增長。2022年全國陸地生產總值38 542億元,比上年增長13.19%。三年夜產業中,第一產業生產總值4 345億元,第二產業生產總值13 560億元,第三產業生產總值20 637億元(圖5)。近年,陸地相關產業發展增速放緩,亟須發展新業態、發掘新產能,推動陸地經濟邁上新臺階。
第一產業在陸地產業中發揮基礎性感化,生產方法有待更換新的資料升級
2022年,我國陸地產業中,觸及第一產業生產總值4 345億元,在我國陸地產業生產總值中占據21.05%,表白了農業產業在陸地經濟發展中的基礎性感化。細分產業重要觸及陸地漁業、沿海灘涂種植業。此中陸地漁業在陸地產業中占據主要位置,其生產總值達到4 343億元,占到第一產業生產總值的99.95%,增速達到4.4%,其發展態勢相對平穩。可是,今朝仍存在養殖方法傳統、捕撈技術及設施落后、加工基礎單薄、一起配合情勢單一、平安生產與治理意識不強等問題,從而形成漁業產業穩定性缺乏、平安變亂散發易發的特點。別的,沿海灘涂種植業生產總值2億元,增速–1.8%。
第二產業中,清潔動力領域進展凸起,但產業結構韌性缺乏
2022年,我國陸地產業中的第二產業生產總值為13 560億元,表白了工業在陸地經濟發展中的顯著位置,細分產業重要觸及陸地工程建筑業、陸地水產品加工業、陸地工程裝備制造業等行業。今朝,我國陸地經濟第二產業呈現“二逐一”的產業結構特征,此中,油礦產品的開發占據第二產業產值的一半,陸地工程建筑業、陸地船舶工業、陸地水產品加工業占據第二產業產值的1/4,其余的1/4產值由別的6個規模較小的行業構成。具體而言,陸地化工業及陸地油氣業生產總值占陸地經濟第二產業生產總值的52.54%,在陸地經濟第二產業中占據主導位置。其次,陸地工程建筑業、陸地船舶工業、陸地水產品加工業占陸地經濟第二產業生產總值的29.03%,是陸地包養網經濟第二產業的主要組成部門。其余包含陸地工程裝備制造業、陸地藥物和生物制品業、陸地電力業等在內的六年夜行業,共占產值的18.43%。
從增速來看,增速較高的行業觸及陸地電力業、陸地礦業、陸地船舶工業、陸地油氣業等行業(圖6),此中最為凸起的為陸地電力業。2022年,我國陸地電力業生產總值395億元,比上年增長20.9%,在短期內獲得了顯著發展。《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計劃》提出,堅持陸海并重,推動風電協調疾速發展,完美海上風電產業鏈,鼓勵建設海上風電基地。在碳達峰相關政策推動下,我國“海上風電+”產業獲得了較為疾速的發展。“海上風電+”是清潔動力領域的創新思維,通過多產業、多技術的綜合性、創新性整合,推動海上風電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夠更進一個步驟推進綠色動力發展與環境保護,以構建加倍可持續的工業體系。“海上風電+”的發展思緒下,“海上風電+陸地牧場”“海上風電+儲能技術”等動力系統新業態在我國先后出現。今朝,我國已有山東昌邑陸地牧場與三峽300 MW海上風電融會試驗示范項目、萊州海上風電與陸地牧場融會發展研討試驗項目、華電新能廣東陽江青洲三500 MW海上風電項目、廣東陽江海上風電儲能科技示范項目等“海上風電+”項目建成投產,從而實現對于陸地資源的多元化應用,進步陸地活動的經濟效益。陸地船舶工業發展亦較為敏捷,2022年生產總值969億元,比上年增長9.6%。根據國際航運論壇數據,2023年,我國船東擁有的船隊規模達到2.492億總噸,從總噸上成為世界最年夜船東國,也標志著我國海運保證物資運輸才能和供應鏈穩定性的進一個步驟晉陞。
但需求留意的是,今朝我國陸地經濟第二產業總量中對于油礦資源開采的依賴性較高,陸地經濟可持續性與韌性缺乏。缺少多元化的第二產業結構,一旦遭到國際市場、技術變革或政策調整的沖擊,經濟總量將會在短時間內坍縮。同時,以下行業重要依賴的石油、自然氣和特定的化學物質陸地資源無限,過度開發能夠導致資源乾涸,構成生態環境壓力。此外,陸地化工業及陸地油氣業的開發凡是伴隨環境淨化及生態系統破壞風險,油氣勘察、化工產品制備存在著有毒無害物質泄露、廢水排放等問題,能夠對陸地生態產生不成逆的負面影響,同時迫害到漁業、灘涂種植業等第一產業發展。
第三產業中,路況運輸業增長平穩,陸地游玩業帶動才能缺乏
2022年,我國陸地產業中觸及第三產業生產總值20 637億元,占2022年陸地產業生產總值的53.54%,表白了服務業在陸地經濟產業發展中的主導感化,反應了我國陸地經濟綜合化、多元化的發展標的目的。具體陸地產業中,細分產業重要觸及陸地游玩業、陸地路況運輸業兩年夜服務性產業。此中,陸地路況運輸業增速為6%,實現了較為平穩的增長。路況基礎設施的建設對于區域經濟增長有主要影響。海陸聯動中,路況基礎設施建設同樣發揮著主要感化。對于跨海年夜橋、海底地道等基礎設施而言,其建設有用連接了底本被水域阻隔的陸地,晉陞了分歧地點之間路況的方便性,從而進一個步驟促進人流、物流、資金流等要素的運輸。在此基礎上,遭到跨海年夜橋連接的陸地,其區位優勢顯著晉陞。以連接寧波、船山兩地的船山跨海年夜橋為例,全長48.16千米的跨海年夜橋的建設改變了船山底本一水相隔、孤懸海內的地輿區位,同時進一個步驟加強了船山周邊的海島、海港區位優勢。
可是,陸地游玩業在近年發展態勢欠安。2013—2019年,我國陸地游玩業生產總值連續7年穩定增長,但2020年以來顯著下跌(圖7)。受疫情影響,2022年陸地游玩業增速為–10.3%。與此同時,我國郵陸地游玩業亦存在著產業鏈不健全、宣傳力度無限、基礎設施與配套設施不完美、生態保護機制不健全、產品單一、人才匱乏的問題,對于地區經濟發展帶動才能缺乏。
國土平安
海事平安中的非傳統平安原因對于我國貨船遠洋航運構成了嚴重威脅
我國60%以上的貿易額均來自陸地運輸,其是連接我國與其他國家的紐帶。2015年以來,我國航運業發展敏捷,尤其是在干散貨和集裝箱船領域。截至2023年8月12日,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年夜船東國,持有的船隊規模達2.492億噸,市場占比額15.9%。可以說,海事平安在我國國際貿易與海上運輸中占據了主要的位置。但是,海盜活動、天氣與氣象條件、導航障礙、船只技術毛病、船只碰撞、火災等原因對海上運輸平安構成了顯著威脅。此中,天氣與氣象條件、導航障礙、船只技術毛病等傳統性平安原因,易于剖析、判斷、預測與處理,可通過晉陞相關技術程度、對船員進行專業培訓等辦法,下降變亂概率,保證船只平安性。但是,海事平安中的關鍵性非傳統平安原因——海盜行為,其發生與演變過程則加倍動態化、復雜化。因其本質上是逐利的犯法行為,不會隨技術進步、社會發展、文明進步而消散。正如Swope所言,陸地是人類社會違法犯法行為的避難所。或許說,海盜行為是陸地綁架和暴力的延長。
今朝,我國貨船在陸地運輸中的平安局勢不容樂觀。2014—2021年,我國貨船在海內遇襲數量連續8年上升,觸及船只類型復雜多變。以幾內亞灣為例,由于其關鍵的地緣戰略位置及主要的動力供應腳色,幾內亞灣內沿岸國依賴海上運輸與外界進行經濟與貿易交通。但是,其灣區內的海盜行為在過往25年內疾速上升,且已從機會主義性質的海上搶劫發展成為高度暴力性及有組織性的復雜犯法行為。活躍的海盜行為使幾內亞灣成為了國際危機組織(ICG)所描寫的“新危險區”。新時代下,海盜行為已成為一個主要的區域不平安問題,威脅著區域發展、國家穩定。近年,在中國貨船的遠洋航運過程中,幾內亞灣成為貨船遇襲最頻繁、遭受暴力性最強、遇襲地位覆蓋最為廣泛、襲擊勝利率最高的區域。2019—2021年,中國貨船在幾內亞灣遭受海盜襲擊8次,此中5次遭到海盜登船。在登船事務中,半數以上又發生綁架、劫持等惡性事務,導致船只與貨品掉往把持、船員平安遭到威脅。
向海拓展是我國發展的關鍵,保證陸地權益對于對外貿易、動力平安、軟實力晉陞至關主要
由內陸走向陸地,由陸地走向世界,是向海之路,是一個國家發展的主要途徑。而領海的完全性或說陸地權益的爭取,對于國家對外貿易、動力平安、軟實力及國際影響力至關主要。陸地權益的爭取重要圍繞《聯合國陸地法公約》中未明文規定或制止的權利,即“剩余權利”。今朝,我國對于“剩余權利”的爭取重點重要在于陸地劃界問題及其衍生出的島嶼主權爭端問題。
我國南海問題是陸地劃界中的關鍵問題,其重要觸及南海諸島主權爭端,以及北部灣邊界的劃分。此中又以北部灣海域觸及的中越海域爭端最為復雜。北部灣是中越權益主張的重疊區,劃分領海、專屬經濟區和年夜陸架存在必定爭議。2004年6月30日,中越兩國達成《中華國民共和國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關于兩國在北部灣領海、專屬經濟區和年夜陸架的劃界協定》,《中華國民共和國當局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當局北部灣漁業一起配合協定》亦同時失效。中越兩國通過戰爭方法解決了領土邊界糾紛,對于亞太地區戰爭穩定及中越友愛發展具有積極意義。2024年3月4日,我國根據1992年2月25日《中華國民共和國領海及毗連區法》,科學劃定了北部灣北部領海基線,進一個步驟明確了我國12海里領海界線,對于我國維護陸地權益、促進國際一起配合至關主要。但與此同時,南海問題中,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對南海諸島仍有大批不符合法令主權主張,并不符合法令進行填海造陸、油氣資源開采等活動,影響我國在南海的資源開發及其他經濟活動開展,亟須我國基于堅定主權立場,與其他東南亞國家進行按期雙邊或多邊協商談判,實現南海開發問題的一起配合共贏局勢。
“馬六甲窘境”還是我國地緣政治和經濟平安中的主要風險原因
我國對于石油、自然氣等動力資源和鐵礦石等主要原資料的依賴水平較高。這些資源的年夜部門需求需求通過海上運輸從世界各地進口。每年有超過60 000艘300總噸的船只通過馬六甲海峽,包含大批從中東向中國、japan(日本)和其他目標地運輸石油的油輪。2017年,我國超過american成為世界上最年夜的石油進口國。2018年,我國約70%的石油需求通過進包養網口滿足。今朝,我國84%的石油必須通過馬六甲海峽運輸。從地緣平安的視角看,這一海上通道對于我國地緣平安形勢非常關鍵。
今朝,雖然我國積極尋求包含中緬油氣管道、中亞油氣管道在內的動力進口通道的多元化,可是馬六甲海峽對于我國動力供應的主要位置依然不成忽視。今朝,通過中亞油氣管道、中緬油氣管道向我國運輸的石油分別達日均40萬桶和42萬桶,而通過海運通道向我國運輸的石油達日均650萬桶。可以說,“馬六甲窘境”仍將在今朝和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繼續存在,其帶來的地緣政治與經濟風險亦不成忽視。一旦海峽受緊張局勢影響而導致航運障礙,我國的陸地好處及戰略平安將直接收到威脅。
我國海陸交匯面銜接協調效能晉陞的重點建設任務與發展路徑
構成陸地經濟發展總體布局
基于現有的北部陸地經濟圈、東部陸地經濟圈與南部陸地經濟圈,結合地區資源稟賦與經濟程度,構成地區陸地經濟重點發展導向,針對陸地動力產業、陸地生物醫藥、陸地裝備制造等市場需求高、環境友愛的高附加值產業出臺相應補貼與幫扶政策,推動地區性特點陸地產業集群發展壯年夜,并在此基礎上構成一批藍色經濟引領示范區。同時,凸起新時期深遠海海區在陸地主體效能區劃中的關鍵性位置,明確深遠海的資源稟賦與開發應用潛力,充足釋放海向新質生產力,帶動全產業鏈要素發展。充足發揮陸地電力業環境友愛、多樣化動力供應的主要感化,促進“海上風電+陸地牧場”“海上風電+儲能技術”“海上風電+深海礦產開發”“海上風電+Power-to-X技術”等“海上風電+”新業態發展,進而由海向陸推動風力發電設備制造、風電設備零部件供應、海上風電平臺建造、風電項目運營開發、風電設備技術服務等全產業鏈要素發展壯年夜。
推動陸地資源應用與生態環境保護
推動東南沿海陸地資源在碳達峰、碳中和中發揮主要感化,彌合碳排放與碳封存在地輿區位上的不婚配性。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陸地經濟圈是碳排放的主要源地,亦是陸地經濟及相關高新技術產業的主要集聚地,應用其經濟技術優勢,推動沿海主要城市群碳捕集、碳應用、碳封存相關技術及企業的疾速發展,從而以陸地資源帶動陸向生態環境保護,緩和經濟生齒集聚對于天然環境形成的壓力。進一個步驟明確海陸交匯面在緩和由陸向海環境壓力方面的主要感化。尤其是京津冀、珠三角、長三角三年夜經濟區域,需基于海陸交匯面處理好其經濟產業高度集中與近岸海域淨化排放凸起之間的關系。在新修訂的《中華國民共和國陸地環境保護法》總體框架下,樹立跨區域一起配合機制,針對海陸交匯面熟態環境保護進行信息共享、資源共享,樹立跨區域、跨部門的淨化源、淨化物動態監測網絡,確保管理辦法的及時性、有用性。同時,進一個步驟推動海陸交匯面高淨化、高耗能企業的轉型、搬遷、升級,最年夜水平減輕陸地生態環境的陸源壓力。
重視陸地權益爭取與陸地平安保證
強化海域主體效能區對于新時代下國家戰略物資運輸才能與國土權益保證才能的晉陞。在現有的均衡天然環境與經濟開發的陸地全域效能區劃框架下,根據海域的地輿環境特征、權屬關系、資源稟賦、環境承載力、氣候條件、戰略主要性等條件條件,積極爭取關鍵海島、關鍵海域的“剩余權利”,加強南海航線等關鍵性運輸通道的平安性、穩定性監測,進一個步驟處理好陸地與天然環境、經濟產業、國土平安三方面的緊密聯系。具體而言,需重視遠洋運輸中的非傳統平安原因預防及管理,加強對于航運活動高風險區域的監測,為貨船出海供給實時的數據支撐與預警,防范、減少海上不平安事務發生。其次,依據現有國際陸地權益框架體系,對于關鍵性陸地劃界問題及他國不符合法令主權主張進行戰爭談判,促進地區對話與一起配合,爭取國家陸地“剩余權利”。別的,加強區域海事一起配合,積極參與區域性海事巡邏、監測預警及一起配合框架制訂,保證國家在區域陸地事務中的主動性。
(作者:王成金、何兆陽,中國科學院地輿科學與資源研討所 中國科學院年夜學資源與環境學院。《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