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國】“六經責我開生面” :王船山哲學思惟的歷史求包養心得影響與時代價值

“六經責我開生面” :王船山哲學思惟的歷史影響與時代價值

作者:王興國(船山學社社長、湖南省社會科學院研討員,長沙人)

來源:《湘水》(第五輯)

時間: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七月廿五日庚午

          耶穌2023年9月9日

 

 

導  讀

 

王船山(一六一九—一六九二),名夫之,字而農,號薑齋,湖南衡陽人,明清之際主要的思包養站長惟家、哲學家、史論家、文學家。因暮年隱居湘水之西、蒸水之左的石船山潛心包養一個月價錢著作,世稱“船山師長教師”。船山師長教師思惟脈絡多元,學術洞見深入,精力氣質獨特,自題堂聯“六經責我開生面,七尺從天乞生坑”,以“抱劉越石之孤忠”和“希張橫渠之正學”自勵,其志節廉潔不移,其思惟高邁高深,正可謂“全國士非一鄉之士,人倫師亦百世之師”。201包養平台9年為王船山四百周年誕辰,《湘水》特邀船山學專家撰文,密意紀念這位六合年夜儒。

 

王船山是一位偉年夜的哲學家。他抱持“六經責我開生面”的學術信心,以深奧的理論思辨,對中國傳統哲學中後人許多爭論不休或許懂得錯誤的理論問題,提出本身獨到見解,從而極年夜地豐富了中國哲學的理論寶庫。

 

正因為這般,他的許多哲學思惟為近代一些先進人物觀察和處理所面臨的時代問題,供給了世界觀和方式論的指導,這也就是所謂船山哲學思惟的歷史影響。這種影響,集中地體現在五種“觀”的影響之上。

 

 

 

第一是道器觀

 

王船山的道器觀凸起地表現為“無其器則無其道”。這一主要命題出自《周易外傳》卷五《系辭上傳》:“無其器則無其道,人鮮能言之,而固其誠然者也。”

 

船山認為,過往一些儒者喜歡講“無其道則無其器”,這是把道器關系弄顛倒了。其實,“全國惟器罷了矣。道者器之道,器者不成謂之道之器也”。器與道是一個統一存在的整體,規律(道)就存在于具體事物(器)之中,沒有無規律的事物,也沒有脫離事物而孤立存在的規律。

 

譚嗣同在一八九四年致歐陽中鵠的一封長信(《興算學議》)中,在援用陳三立之言“國亡久矣,士年夜夫猶冥然無知,動即引陳腔濫調家言,天不變道亦不變,不了解尚何在,遑言變不變耶”之后,接著說:“竊疑古人所謂道,不依于器,特遁于空虛罷了矣。故衡陽王子有‘道不離器’之說,曰:‘無其器則無其道,無弓矢則無射之道,無車馬則無御之道,洪荒無揖讓之道,唐、虞無吊伐之道,漢、唐無本日之道,則本日無他年之道者多矣。’又曰:‘道之可有並且無者多矣,無其器則無其道矣。’誠然之言也。信這般言,則道必包養價格依于器而后有實用,果非空漠無物之中有所謂道矣。……故變法者,器既變矣,道之且無者不克不及終無,道之可有者自須亟有也。” 這樣,譚嗣同就把船山道器觀的思惟,直接運用于改造與變法。

 

樊錐在《黃山高級師范學校學約》中,三次援用王船山的道器論思惟。在《稽實》一節說:“虛者實之母,未有無虛能實者也。……王衡陽曰:‘道者器之道,而非道之器也。’夫惟知全國之道寓于器,則安往可虛求哉?” 這說明,只要理解道包養甜心器合一,才幹防止蹈虛履空。

 

熊十力一九一三年在《翊經錄緒言》中,推重周濂溪、張橫渠、王船山三人對《易》道的發明:“濂溪、橫渠、船山,實三代后圣人也。其學之年夜者,在以道器為一源、形上形下為一體、有無虛實離合為一貫、晝夜古今為分歧、平陂順逆為一途,旁行而不倚,圓神而不流,所謂窮神知化,德之盛也。非全國之至精,奚包養網單次足以語此。”

 

第二是體用觀

 

船山對體用(本末)的辯證剖析,是從屬于道器觀的。台灣包養他說:“全國之用,皆其有者也。吾從其用而知其體之有,豈待疑哉?用有以為功能,體有以為性格。體用胥有而相需以包養dcard實,盈全國而皆持循之道。……故善言道者,由用以得體。不善言道者,妄立一體而消用以從之。”

 

船山講的體用是指統一事物的本體和感化,例如牛有牛的體,才有牛之用;馬有馬的體,才有馬之用。不克不及拿牛當馬騎,也不克不及拿馬當牛用。可是,中國近代的洋務派提出的“中體西用”說,卻頗有將牛作馬用的滋味。所以郭嵩燾和譚嗣同都遵守王船山的思惟,反對這種“牛頭不對馬嘴”的體用觀。

 

郭嵩燾雖然沒有明確反對過“中體西用”的提法,但他在包養一個月價錢光緒元年(一八七五)的《條議海防事宜》這篇條陳中,明確指出:“嵩燾竊謂西王船山師長教師遺像(原刊一九三三年承平洋書店鉛印本《船山遺書》)洋立國有本有末,其本執政廷政教,其末在商賈,造船、制器,相輔以益其強,又末中之一節也。” 本末與體用是統一序列的范疇,東方有東方的本末,中包養一個月價錢國有中國的本末。郭嵩燾顯然是不贊成洋務派的舍本逐末的學習西包養妹洋的方式,而是主張既要學其末(科技)也要學其本(政教)。

 

譚嗣同則明確指出,洋務派是“沾沾于洋務之枝葉,而遺其至精”;而所謂“至精”,就是“西人之體國經野、法式政事” 。這些都表白,郭嵩燾和譚嗣同對船山的體用觀的掌握是準確的。

 

第三是理勢觀

 

王船山認為,理和勢的關系,就像理和氣的關系一樣,是不成分離的。理與勢是相輔相成的。順逆之理是客觀的長短標準,能否之事是人台灣包養網的主觀需求。當人們的主觀之能否與理之順逆合適時,工作就不難勝利,理也就天然有助于勢的構成。勢變理亦變。

 

郭嵩燾對船山理勢觀的懂得比較深,他論述洋務運動時,總是以理、勢、情三者統一來剖析。光緒二年(一八七六),他向朝廷上了一道奏折,折稱包養網單次包養app:“洋人之情在于互市,沿海居平易近諳習西洋語言文字,多能知之;洋人之勢極于富強,全國臣平易近皆能知之,而缺乏與辦理洋務,則明理審幾之才固不易得也。知情與勢,而后有以處人,猜忌之見自不生于其心。知理而后有以自處,即矜張無實之言亦不屑出于其口。”

 

可見在郭嵩燾看來,知情與勢,即清楚全國年夜勢及世界的情況,是正確對待外國人(處人)的條件;知理,包養網VIP即理解交際任務的規律和方式。正確掌握交際事務的長短是曲,才幹規矩本身在交際任務中的態度和做法(自處)。他嘗言:“班固言:制御夷彝之道,當使曲在彼。程子亦曰:與蠻夷相接,常使理足于我。此道古人不講久矣,所以終無自全之道也。” 這一批評,是符合清王朝的實際情況的。

 

第四是動靜觀

 

王船山反對“禁動”的形而上學,認為運動是絕對的:“太虛者,本動者也。動以進動,不息不滯。” 他認為靜止是事物存在的需要條件:“動而成象則靜。”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辯證統一,導致事物變化日新的發展。

 

譚嗣同在《仁學》中熱烈歌頌“日新”,從哲學上為變法制造輿論。他說,王船山對《周易》有深奧的研討,對此中含有雷的卦,包養合約論說加倍精細,說包養意思理清楚進微。至“屯”之所以盈滿也,“豫”之所以奮也,“年夜壯”之所以壯也,“無妄”之包養意思所以無妄也,“復”之所以見天心也,“震”之所以不喪匕鬯而再則泥也,罔不由于動(因為這些卦都包括有震卦即雷卦)。

 

所以譚氏接著說:天行健,自動也。天鼓萬物,鼓其動也。輔相裁成,奉天動也。正人之學,恒其動也。吉兇悔吝,貞夫動也。那種認為地球不動的觀點,是不懂地理算學。

 

在一九三二年玄月初一日紀念船山誕辰儀式上,時任湖南省當局主席何鍵在講演時說,船山包養行情“日新之說,足包歐美文明”。何氏引證《思問錄外編》論“質日代而形如一”并加以發揮:形質分開,形不改而質日易。西洋國家社會,年夜體未變,而運用國家的方式,好處社會的東西,日進新異,便是船山所謂“質之已遷”,質遷故能適應環境。中國則否則,只是幾套老把戲,支撐許多年,形質俱無變遷,若何不形見勢絀呢?這就是不明船包養甜心網山的真諦的弊病。甜心寶貝包養網何氏包養網VIP進而指出:船山因為清楚日新的道理,故于六合,只承認動,而不承認靜。他說靜亦是動。

 

第五是知行觀

 

王船山既反對程朱的知先行后,也反對王守仁的知行包養網dcard合一。他認為知行各有分歧的感化,正因為感化分歧,才幹知行相資:“同者不相為用,資于異者乃和同而起功,此定理也。” 從而把知行關系作為對立統一的定理來認識。

 

劉人熙在光緒十年(一八八四)十包養網推薦仲春三旬日的日記中寫道:“《書》曰:‘非知之艱,行之維艱。’子曰:‘知及之,仁不克不及守之,雖得之,必掉之。’船山師長教師曰:‘知不澈者缺乏以行,行不澈者缺乏以知。’此二圣一賢之言,皆千秋金鑒也。” 這表白劉人熙對船山的知行觀非常重視。

 

楊昌濟受船山影響,非常重視知行統一。他在一九〇三年發表在包養網比較《游學譯編》上的《達化齋日記》中寫道:“〔 吾〕生平得力有二,一在力行,一在沉思。力行者,體魄界之事也;沉思者,靈魂界之事也。學思之功,不成偏廢,而思為尤要。思者作圣之功也,圣無欠亨,無欠亨由于通微,通微由于思。漢學通顯,宋學通微;顧亭林通顯,王船山通微。通顯者博物之功也,通微者沉思之功也。深則能研萬事微芒之幾,博則能應全國之萬變而不窮于用。” 這表白楊氏對船山的知行觀非常推重。

 

在一九一九年一月,楊昌濟又在《告學生》一文中明確指出:“知則必行,不可則為徒知;言則必行,不可則為空言;自覺與活動乃不成相離者也。無活動則無自覺,故實行尚焉。博學、沉思、力行,三者不成偏廢。博學、沉思皆所以指導其力行也,而力行尤要。力行為目標,而博學、沉思為方式。博學而不可,何貴于學?沉思而不可,何貴于思?才能行,則博學、沉思皆為力行之用;不克不及力行,則博學、沉思亦徒勞罷了矣。且博學與沉思亦力行之一事也。非真才能行者,學必不克不及博,思必不克不及深,故學者尤不成不置重于實行也。” 楊氏這段話深入地體現了船山知行統一的思惟,既強調了力行是博學和沉思的目標,又強調力行是博學、沉思的基礎,明白地說明了實踐對認識的基礎性感化。楊氏這些思惟對其“心賞”的學生毛澤東和蔡和森等都發生過深入的影響。

 

對于船山哲學思惟的包養行情時代價值,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懂得:

 

其一,廢虛返實的務實思惟。王船山之子王敔在為其父所寫的《年夜行府君行述》中說,其父平生以“明人性以為實學,欲盡廢古今虛妙之說而返之實”。恰是從這種廢虛返實的精力出發,王船山系統地批評了中國思惟史上各種言空言無的哲學門戶,樹立了以“太虛一實”為基礎的哲學思惟體系,從而為明清之際的一代實學思潮奠基了堅固的哲學基礎。盡管船山這種“實有”的概念還沒有達到現代哲學關于物質普通的理論高度,但他能從這種“實有論”出發,認識到客觀世界的變化只是實際存在的“氣”的一種無形與無形之間的轉化,這包養網VIP在當時條件下,已經是難能可貴的了,它為批評佛老的“從無到有”或以有為幻供給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也為當代的人們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惟路線指出了明確的標的目的。

 

其二,進壘襲輜的治學態度。船山在批評言空言無的哲學門戶時雖非常尖銳和無情,但他又不像大意的保姆,在替嬰兒洗澡時,將嬰兒與洗澡臟水一路倒失落。恰好相反,他強調要區分被批評對象的糟粕和精華,要善于棄其糟粕而接收其精華。他在《老子衍序》中將這種方式抽像地說成“進其壘,襲其輜,暴其恃,而見其瑕”。而他在接收和應用對手思惟資料的時包養網單次候,最典範的就是應用釋教的能、所這對范疇。此范疇源出佛典。能,指人們的主觀認識才能;所,指作為認識對象的客觀事物。船山指出,能、所這對范疇雖然出自佛家,但能、所的區分卻是客觀存在的,釋教的錯誤不在于提出了這對范疇,而在于“消所女大生包養俱樂部以進能”,即夸年夜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將客觀存在溶化在人們主觀意識之中,從而否認了認識對象的客觀實在性。他還指出,“所不在內”,即認識對象是獨立于人腦之外的客觀存在,而不是存在于人腦之內的主觀的東西;“能不在外”,即認識才能是人的認識器官所具有的,它只能反應客觀,而不克不及創造客觀。他認為認識才能感化的發揮必須憑借認識對象,這就是“因所以發能”;認識的內容必須合適認識對象,這就是“能必副其所”。船山這種進壘襲輜的批評繼承方式,對于我們學習東方和繼承中國傳統文明,均有著主要的方式論意義。

 

其三,對立統一的思維方式。船山在《周易外傳》卷包養合約五說過:“合二以一者,既分一為二之所固有矣。”這是對對立統一規律的周全準確的表述,它既留意到了牴觸對立的一方,又兼顧了牴觸統一的一方。“合二以一”又可以稱為“合二為一”,它重要說明對立統一規律的統一性;“分一為二”又可以稱為“一分為二”,它重要說明對立統一規律的對立性。可是在二十世紀六十年月,中國哲學界進行了一場關于“一分為二”與“合二而一”的年夜論戰。這場論戰開始是以學術爭論的情勢出現的,后來就演變成一場政治大量判。其實,在社會生涯領域對立面的斗爭的結果是多樣的。有的對抗性牴觸,在必定時期內能夠是一方勝一方敗;有的則能夠是雙方均歸于滅亡(如歷史上奴隸與奴隸主的對抗),而年夜多數社會牴觸(特別是國民內部牴觸)的解決則如張載和王船山所指出包養一個月的那樣,是“和而解”的。回顧船山思惟的這段歷史遭受,可以使我們加倍深入地輿解掌握船山辯證思維方式的極端主包養網站要性。

 

責任編輯:近復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